区块链余承东 余家伟 区块链

gateio 197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区块链余承东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余家伟 区块链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华为mate40上市时间

2020年10月22日,华为举办全球同步直播的新品发布会,发布Mate 40系列新品。

2020年10月10日午间消息,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宣布华为将于北京时间10月22日20:00举办全球线上发布会,届时将推出新一代旗舰手机Mate 40系列,以及麒麟9000芯片。

扩展资料:

华为Mate 40搭载了5000万像素主摄,1600万像素超广角、800万像素3X长焦镜头,与超广角相比的话,可实现5倍的光学变焦。

华为Mate 40系列搭载了全新5纳米5G SoC麒麟旗舰芯片。Mate 40 RS保时捷设计后摄镜头则采用八边形“星钻设计",搭载超感知徕卡电影五摄像头。Mate 40 Pro+配置的潜望式长焦摄像头,可实现10倍光学变焦、20倍混合变焦、最大100倍数字变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华为mate40

早新闻:华为鸿蒙用户超5千万;三大运营商将会师A股

智能早新闻,尽览天下事。2021年8月9日,智能制造网为您带来昨夜今晨的 科技 资讯,涵盖前沿 科技 、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热点话题,让您能更快洞察行业风向、发现市场商机。新闻速览如下:

工信部发布上半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

8月7日,工信部发布2021年上半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2021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简称规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业务收入6951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较1-5月回升1.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达19.7%。同时上半年,规上互联网企业实现营业利润658.6亿元,同比增长27.4%;投入研发费用346.3亿元,同比增长13.9%。

华为鸿蒙升级用户超5000万

据央视新闻最新报道称,截至8月6日,华为鸿蒙系统的升级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这距离上一次的人数又增加了超1000万(7月29日发布会时余承东公布为4000万),而这也再次创造了一个里程碑。据悉,华为鸿蒙系统是一款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于2019年8月9日在东莞华为开发者大会正式发布。

六款展锐芯模组中标中国移动5G模组集采

8月7日消息,近日,中国移动公示了2021年至2022年5G通用模组产品集中采购的中选候选人。根据公示结果,搭载展锐5G基带芯片唐古拉V510的5G模组产品在此次集采中共赢得42.12%份额;同时,展锐唐古拉V510也是此次中选模组型号最多的芯片平台,共计六款搭载展锐5G芯片的5G模组成功中选。

   中国三大运营商即将会师A股

8月9日,中国电信正式网下网上申购,发行价格为4.53元/股,若超额配售选择权全额行使,预计其募资总额可达541.59亿元。此前,中国移动亦披露公告称即将回归A股上市,至此,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会师A股渐行渐近。

   全球区块链行业投融资市场火热

8月9日,零壹智库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区块链领域今年上半年共计发生543笔披露具体金额的融资项目,合计融资金额近770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额高达1.4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截至8月8日,今年已有30笔项目融资金额达上亿美元。

【企业焦点】

优刻得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

近日,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UCloud优刻得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UCloud优刻得营业收入为15.06亿元,同比增长65.20%,实现连续10个季度营收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2亿元,同比扩大305.46%。

   图森未来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

近日,自动驾驶公司图森未来(TuSimple)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据财报显示,图森未来2021年二季度营收148.2万美元,同比增长463.5%;净亏损为1.17亿美元,同比扩大316.6%;运营亏损1.21亿美元,同比扩大331.8%。

   TCL电子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

近日,TCL电子发布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TCL电子持续经营业务收入349.3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90.39亿元),同比增长103.7%;毛利55.6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6.27亿元),同比增长57.6%;归母净利润10.4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65亿元),同比增长122.9%。

华为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

8月6日,华为发布公告称,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204亿元,同比下降29.43%;净利润为313.99亿元,同比下降47.2%。其中,在各业务领域,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369亿元,同比下降14.22%;企业业务收入为429亿元,同比增长18.18%;消费者业务收入为1357亿元,同比下降46.95%。

人工智能企业云天励飞科创板首发过会

8月6日晚间,据上交所发布的科创板上市委会议审议结果显示,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天励飞”)首发获通过,中信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此次IPO拟募资金额为30亿元。据悉,云天励飞成立于2014年8月,以人工智能算法、芯片技术为核心,提供算法软件、芯片等自研核心产品。

   吉利与雷诺签署谅解备忘录开展合作

8月9日消息,近日吉利控股集团与雷诺集团共同宣布,双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建立创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备忘录,双方的合作将体现吉利控股对旗下整车架构的开放战略,及加速雷诺集团“Renaulution计划”在中国和韩国两个市场落地。

集度牵手大陆集团展开战略合作

8月6日,集度与大陆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技术与资源优势,在智能电动车、智能网联与自动化驾驶等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将融合前沿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首款集度产品加速落地。

华为鸿蒙系统有什么特点?

鸿蒙OS的设计初衷是为满足全场景智慧体验的高标准的连接要求,为此华为提出了4大特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1.分布式架构首次用于终端OS,实现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

鸿蒙OS的“分布式OS架构”和“分布式软总线技术”通过公共通信平台,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能力调度和虚拟外设四大能力,将相应分布式应用的底层技术实现难度对应用开发者屏蔽,使开发者能够聚焦自身业务逻辑,像开发同一终端一样开发跨终端分布式应用,也使最终消费者享受到强大的跨终端业务协同能力为各使用场景带来的无缝体验。

2.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术实现系统天生流畅

鸿蒙 OS通过使用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两大技术解决现有系统性能不足的问题。确定时延引擎可在任务执行前分配系统中任务执行优先级及时限进行调度处理,优先级高的任务资源将优先保障调度,应用响应时延降低25.7%。鸿蒙微内核结构小巧的特性使IPC(进程间通信)性能大大提高,进程通信效率较现有系统提升5倍。

3.基于微内核架构重塑终端设备可信安全

鸿蒙OS采用全新的微内核设计,拥有更强的安全特性和低时延等特点。微内核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简化内核功能,在内核之外的用户态尽可能多地实现系统服务,同时加入相互之间的安全保护。微内核只提供最基础的服务,比如多进程调度和多进程通信等。

鸿蒙OS将微内核技术应用于可信执行环境(TEE),通过形式化方法,重塑可信安全。形式化方法是利用数学方法,从源头验证系统正确,无漏洞的有效手段。传统验证方法如功能验证,模拟攻击等只能在选择的有限场景进行验证,而形式化方法可通过数据模型验证所有软件运行路径。 鸿蒙OS首次将形式化方法用于终端TEE,显著提升安全等级。同时由于鸿蒙OS微内核的代码量只有Linux宏内核的千分之一,其受攻击几率也大幅降低。

4.通过统一IDE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

鸿蒙OS凭借多终端开发IDE,多语言统一编译,分布式架构Kit提供屏幕布局控件以及交互的自动适配,支持控件拖拽,面向预览的可视化编程,从而使开发者可以基于同一工程高效构建多端自动运行App,实现真正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在跨设备之间实现共享生态。华为方舟编译器是首个取代Android虚拟机模式的静态编译器,可供开发者在开发环境中一次性将高级语言编译为机器码。此外,方舟编译器未来将支持多语言统一编译,可大幅提高开发效率。

开发者计划及生态建设

此外,华为还公布了鸿蒙内核及OS的演进路标,将在今年首发的智慧屏产品中率先使用鸿蒙 OS 1.0。未来三年,除完善相关技术外,鸿蒙OS会逐步应用在可穿戴、智慧屏、车机等更多智能设备中。

鸿蒙OS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生态的关键在于应用和开发者。为快速推动鸿蒙OS的生态发展,鸿蒙OS将向全球开发者开源,并推动成立开源基金会,建立开源社区,与开发者一起共同推动鸿蒙的发展,并通过讨论对产业或技术发展提出建议。

目前,中国已经具备健全的应用生态和庞大的用户基础,未来华为将依托中国、面向全球打造鸿蒙OS生态,通过聚焦新的价值,开放在通信、照相、全场景、AI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与各界生态伙伴共同打造出面向消费者体验更佳的应用和服务,为产业注入新活力,共创全场景智慧化新体验与新生态。在超前的技术特性和战略布局下,鸿蒙OS不仅能为消费者带来万物互联的全场景智慧生活的极致体验,也能让设备商在5G+AI+IOT爆发的全场景智慧化时代抢占先机,让开发者以最少投入覆盖最多用户,快速实现全场景业务创新。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我们相信鸿蒙OS的推出会极大地提升产业的活力和生态的丰富性,希望鸿蒙OS的推出能够为全场景时代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我们欢迎全球开发者积极支持鸿蒙OS生态建设,共同为消费者打造全场景智慧化生活体验”。毕马威报告:区块链有望吸引更多金融科技投资者关注,尤其是在小额融资领域

据中证网报道,毕马威9日发布半年度《金融科技脉搏》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上半年的金融科技投资活动相对淡静,部分原因是中国支付行业受惠于过去两年的投资增长和巨额交易,发展成熟度已显著提高。但金融科技业中多个较欠成熟的领域目前仍在快速成长,包括小额融资和消费金融。区块链有望吸引更多金融科技投资者关注,尤其是在小额融资领域。

华为毫无征兆突然发布鸿蒙系统,它还有什么隐藏的黑科技?

近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发布了一项重量级的产品“鸿蒙系统”。在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中,鸿蒙就是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宇宙还处于一片混沌的初始的时候,天地孕育的一团元气,也意味着万物初始,一切尘埃落地的意思。那么,身为我国自研的国产操作平台,“鸿蒙”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黑科技呢?

据发布会中透露的消息,其主要“黑科技”就是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应用,可以实现按需扩展,达到更广泛的系统安全。系统服务模块化的设计,多套系统服务共存的机制,相当于同时运行多种操作系统。而其去中心化的特性,也使其在执行一个行动时,就不必收集所有信息,这样不会造成信息大量冗余,一个行动只有相应的那个模块会与之响应。

鸿蒙从设计开始就是要为去中心化操作、分布式操作、甚至是区块链提供操作平台。所以它从最核心的地方开始,微内核就是为了此服务。而鸿蒙面对的多个终端种类,其实也就类似这种机制:集中控制、分散处理、分散响应。华为在这个技术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可以说傲视群雄,万物互联时代已经萌芽。

余承东还提及,如果安卓在国内无法使用,那么华为可以随时启用自有系统“鸿蒙OS”。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底层架构促使“鸿蒙OS”比安卓拥有更强的性能,具有更强的安全分布式能力和全场景能力。这对于国产手机厂商们无疑是个好消息,也意味着国产手机操作平台不会再受制于人,让我们一起期待“鸿蒙”的成长吧!

华为和BAT的新战场,由这四人主宰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互联网行业高速增长时代正在远去,已成一个不争事实。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们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考虑第二增长曲线。

云智能服务,是被各家盯准的一条赌上未来的赛道。

成果已经显现——阿里云Q3实现营收首超200亿元,首次连续四季度盈利;百度每月砸20亿搞研发,智能云营收连续增长超70%;腾讯云这边,也首次提出“云智能”战略,三年实现团队一千多人至一万多人的10倍扩张……

令BAT无法忽视的一大劲敌是华为,作为一家从ICT切入到云智能的 科技 巨头,华为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受美国制裁影响,华为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猛烈受挫,而云智能业务成为其新的增长命脉。

一场以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为主角的云智能进军千行百业的圈地大战已经蓄势待发。

华为任正非亲自督导“五大军团”,阿里云智能将建立18大行业事业部,腾讯和百度也进行了紧锣密鼓的架构调整或战略升级,盯准政企数字化市场,“磨刀霍霍向牛羊”。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华为云总裁张平安、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百度CTO王海峰,作为这场云智能大战中掌舵者,在2021年这一疫情后经济恢复和全球洗牌的关键时期,正在做出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抉择。

尽管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带领团队迈向AI落地的“深水区”。

见过汤道生的人可能对他身上的程序员风格印象深刻,他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香港普通话,似乎不善言辞,却很缜密。这位1997年从斯坦福走出来的电子工程硕士,34岁时便成为腾讯QQ研发副总裁、QQ秀产品中心总经理,在2018年成为腾讯CSIG掌舵者。

2021年,越来越多的腾讯内部员工会看到汤道生出入纯商务场合,包括与建筑产业的天一集团合作、与物流交通产业的招商港口合作、与出行产业的广汽集团签约……为了带领腾讯涉足此前不熟悉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做技术出身的汤道生越来越像一名“销售”代表。

腾讯CSIG总裁汤道生

“腾讯没有To B基因”——这是2018年9月腾讯CSIG成立时外界的普遍质疑。腾讯CSIG融合了公司的云计算、AI、智慧产业等多重技术能力,腾讯的很多科学家出自这里,但如何将技术落地行业,对汤道生和这些科学家来说有不小的鸿沟需要跨越。

即使是三年后的今天,腾讯CSIG已从三年前的一千多人扩张到一万多人,汤道生依然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坦言了做To B的吃力点——“To B工程的周期更长,对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要求更高,以及传统行业引入人才也需要磨合。”

业务做深、组织变大,也意味着面临新的问题。在以AI为重要驱动的产业互联网项目中,大厂虽然有平台势能,却难以像AI创企那样灵活机动地打“游击战”,因此在很多AI竞标方案中未必能超过小厂。

对此,汤道生在今年5月已经从组织架构入手进行三年来的首次调整——宣布成立汤道生带队的技术委员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内部减少代码重复开发,以开源提升项目推进效率。比如在近期腾讯推出的数智人平台等项目中,已经看到跨CSIG和AI Lab、微信、搜狗多部门技术整合成果的迹象。

更深层次的是团队文化变革。与汤道生自己亲自投身“销售”的举动相一致——在今年9月CSIG三周年会上,汤道生史无前例地将事业群价值观升级出“敢拼敢言”这一要求。他犀利地指出,近年来引入了很多不同企业的员工,同事比较拘束、不敢直言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企业效率,因此团队要像创业一样“敢拼”、“敢言”。

当下国内AI技术落地的高潮已经有到来的趋势,然而,此前活跃在一级市场的AI创企们的“金钱池”却已见底,纷纷转向二级市场寻求输血补给。对于腾讯CSIG这样具有大厂兜底的AI玩家来说,一场市场收割战似乎才刚刚开始。

在今年11月举办的腾讯生态大会上,汤道生首次提出“腾讯云智能”提法,公布一套“全局智能”的完整云智能架构和最新自研AI芯片、AI开发平台、智能产业解决方案等,标志腾讯在产业云智能领域全面出击。

腾讯云智能战略架构

再来看看行业落地,据我们统计,在今年已公布的大型智慧城市项目中,腾讯云已经拿下不少大单。今年4月广州2.1亿黄埔智慧城市项目、今年5月江门市3.6亿智慧城市项目、今年8月襄阳市的1.1亿车联网先导区项目以及今年9月的上海徐汇区1.2亿“一网统管”项目……腾讯云都充当着主要或唯一中标企业。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腾讯云AI每天全球12亿用户和200W+客户,每天处理图像超过50亿张,处理语音超过百万小时,处理自然语言超过千亿级。

“再往下走,我觉得会进入‘深水区’,接触离腾讯原来优势更远的这些行业。”汤道生在近期的采访中谈道。

与较晚提出“云智能”的腾讯不同,百度虽然在BATH中体量更小,却几乎是BATH中最先提出“智能云”且最大决心“All in”人工智能的一家。

如果要说AI创企们最怕被哪家大厂取代,那无疑是百度。拥有与国际顶尖深度学习框架匹敌的国产PaddlePaddle(飞桨)、获411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Apollo、量产超2万片的昆仑AI芯片……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可以在之后的几年继续每月投20亿元搞研发,AI创企们却不一定有这个底气。

再来看看掌舵百度智能云的百度CTO王海峰,他和很多AI创企的创始人一样,是一个技术派,同时是“一个没有新闻的人”。毕业于清华物理专业的父亲将他从小开始教育成一个技术人才,他也如愿在2021年入选IEEE Fellow,并成为兼任ACL Fellow的中国大陆第一人,百度内部很多人称他:“气场比较弱,但同时又不会轻易为别人所动。”

百度CTO王海峰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技术派,带动了百度智能云部门在经历组织变动的不稳定态势后,转而在2021年实现业务连续季度70%的增长,成为百度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百度智能云刚刚在2020年经历了动荡的一年。2020年初,李彦宏将ACG(百度云)、AIG(AI技术平台体系)、TG(基础技术体系)整合为“百度人工智能体系”(AIG),让百度云总经理尹世明向新任CTO王海峰统帅汇报。然而仅仅3个月后,尹世明离职。

彼时,在国内云市场中,阿里云、腾讯云分别位居前二,后来者华为云增速达220%,处于其后的百度智能云可能被越甩越远。彭博社当时这样评价,过去十年,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语音交互领域,百度已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但这项努力因百度人工智能业务负责人吴恩达(Andrew Ng)等关键高管离职而陷入了比较麻烦的境地。市场对公司搞研发投入可能带来的回报表示怀疑,股价随即跌至冰点。

进入2021年,王海峰总揽全局,他很少出来发表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但在今年却默默带领百度智能云迅猛增长。

根据百度公司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Q3)财报,显示其Q3实现营收319亿元,广告业务增长乏力的趋势已经体现。但是,百度智能云在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达73%,成为驱动百度核心营收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百度2021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李彦宏直言:“AI和云,未来三年会占百度营收一半以上。”

从业务上来看,在过去半年里,百度将百度大脑这一“软硬一体AI大生产平台”升级到7.0版,把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方案落地多所城市。比如就在今年9月,百度就连续拿下3个超亿级项目,包括1.17亿元绍兴智慧快速路项目、1.68亿元沧州经济开发区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项目、1.79亿元桐乡产业互联网项目等。

随着百度CTO王海峰将百度智能云团队稳住,他在今年的百度云智峰会上进一步宣布了百度智能云的新战略:“以云为基础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AI为引擎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云智一体,赋能千行百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比看看2020年,百度对智能云战略的表述还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AI为抓手,聚焦重要赛道。”可以看到,百度智能云更加强调AI技术落地实体产业,也就是说,百度AI也要进入深水区了。

随着百度的AI技术落地越来越上道,无疑会成为一众冲刺IPO的AI创业公司的最大对手之一。

同样经历了组织架构调整的还有华为,看起来,华为云今年的道路更不平坦。

在今年4月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者部门名将余承东时任华为云总裁,还在为华为云AI的落地助威呐喊,他说,AI开发要告别作坊式,走向工业化,并带来华为云盘古大模型、MindSpore等软件的更新。

但仅仅5个月后,在今年9月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发言人已经换了人,变成了新任CEO张平安。张平安于1996年加入华为,曾担任华为企业业务BG首席运营官、软件产品线总裁,是华为精通软件及市场的老将。

华为云总裁张平安

实际上,今年华为云进行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先是今年1月,然后是今年3月,将华为云与计算BG中的原服务器、存储等划归出到“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将BG中的云独立为Cloud BU,这距离两者合并仅仅过去了一年。

“屋漏偏逢连夜雨”,受外部制裁影响,2021年华为运营商业务及消费者业务发展受限。2021年10月,华为公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本季度营收下降32.1%至4558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云与AI技术驱动的To B业务,无疑成为华为新的增长命脉。

作为华为云临危上任的大将,张平安在9月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谈道:“未来所有的基础设施和应用都应该是云化的,我们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让数据在业务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和余承东等其他华为领导人一样,张平安的言行中常常尽显华为人的务实、狼性和毫不含糊。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当下AI落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过高问题。为了降低AI落地成本,张平安领导团队更新了云天筹AI求解器、华为云开天aPaaS等一系列AI根技术。可以看到,在华为一整套包含了硬件、AI算子开发、AI模型开发和AI应用开发的升腾AI全栈技术基础上,华为云正从云基础设施层往上层的PaaS层加大投入。

一边是技术在朝着极限水平迭代,另一边,是从整个集团层面促进云与AI技术在行业落地。

2021年,华为公司陆续成立了五大行业军团——煤炭军团、海关和港口军团、智慧公路军团、数据中心能源军团和智能光伏军团,标志着华为面向千行百业全面落地云、AI、网技术的大幕正式拉开。

华为五大行业军团是由任正非亲自督导,从各个BG中抽取最精锐的精兵强将,并独立平行于它们,整合云、网、智等多种纵向能力横向精准打击行业。这是华为首次在组织架构上明确军团作战方式。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主持华为军团组建大会

任正非曾提及对军团的期待——比如,能不能在2-3年技术成熟,然后对全世界提供矿山智能化服务?而从已有进展来看,华为“矿鸿”矿山操作系统已在神东4个矿厂成功落地,从以点覆盖AI实时风险预警识别等功能,到推出让整个矿井变得联通的矿鸿操作系统,验证了军团作战方式的敏捷性和效率。

在强烈求生需要驱动下,由创始人任正非亲自掌舵、猛将张平安强力推进,华为云与智能技术或许已成为BATH中落地最猛的一极。

2017年华为云成立初,华为就做出了“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三不做股权投资”的 社会 承诺。到了2020年,华为云将这一使命升级为——“赋能应用、使能数据,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面临内外生存压力,华为云能不能把握好生态合作的边界,守住曾经的承诺,这个问题令很多合作伙伴关心。

进入2021年,有很多人提到,阿里云正在“双手入泥”,越来越像华为了。

在今年5月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张建锋透露,阿里云近期完成了重大组织升级,一是设立了18个行业部门,由行业总经理牵头行业数字化创新。与腾讯汤道生类似,张建锋是一位为阿里的拳头产品“淘宝”打过仗的技术架构师,曾带队解决了“双11”的云计算难题。2019年,张建锋卸任阿里集团CTO,专心聚焦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和达摩院研发。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

自张建锋掌舵以来,阿里云已将落地行业从2019年的三个拓展为2020年的7个,如今已经扩展到18个,并上升至部门。这一扩张速度,印证了张建锋的“打仗”能力。

阿里云智能覆盖行业拓展情况(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再来横向看看区域布局,阿里云智能目前已成立16个区域部门,任命分公司总经理与本地客户联接。要知道,这在阿里 历史 上是没有过的,在过去一直是华为、海康这样的ICT厂家所热衷的事情,现在已成为阿里云的重要组织策略。

考虑到5月也是华为任正非带队的煤炭军团高歌猛进的时候,阿里云在5月成立18行业部门、16区域的发力政企数字化的大动作,很容易被认为是对标华为。这两家企业,中国智慧城市领域的最大云巨头和最大的通讯巨头,似乎要进入一个云智能技术贴身肉搏的阶段。

不过,张建锋否定了这些调整与竞争有关。他谈道,主要是阿里云自身内部主要矛盾使然,阿里云的服务离客户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促使阿里云进行转变。

不管是否主观对标,但阿里正在跳出此前做电商消费的思维习惯,通过更接地气地接近政企数字化客户,实现技术变现。

姿态转变伴随的是阿里云在财务指标上的上扬。根据11月18日发布的阿里云Q3财报,阿里云营收200.07亿元,同比增长33%,经调整EBITA利润(息税摊销前利润)3.96亿元,首次实现连续四季度盈利。

阿里云的营收中有很大份额来自于基础设施、SaaS等收入,但AI技术已经越来越融入其云服务中。

简单回顾一下,今年,阿里达摩院开源了登顶六大NLP权威榜单的预训练语言模型体系AliceMind,推出超100项视觉AI能力的视觉智能开放平台;阿里云智能推出让企业“开箱即用”的大数据 AI平台——“阿里灵杰”,训练出全球首个突破10万亿参数的AI模型;芯片方面,平头哥自研云原生处理器芯片倚天710亮相,玄铁CPU已出货超25亿颗,成为国内应用规模最大的国产CPU……

张建锋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谈道,12年前,阿里巴巴在国内率先投入 探索 云计算,成为全球三朵云之一。下一个十年,阿里巴巴将坚定不移继续加大对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投入,在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区块链等领域进行科研攻关。

也难怪说阿里云越来越像华为,尽管张建锋并不愿意承认,但华为擅长的“扎足根,冲破天”,阿里云智能今年已在向这个方向大步迈进,与华为争夺政企数字化市场。

可以看到,不论是在互联网发展拐点寻找新动能的BAT,还是在美国制裁下寻找新粮仓的华为,它们都将云智能作为更加重要的生命线在运作,试图切换新的增长动能。

作为各家云智能业务的掌舵人,本文中提及的对象中既有来自技术派的优秀产品经理,也有在过往战场中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管理人才,现在,他们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从技术投向行业,准备撸起袖子,双手入泥,大干一场。

巨头的动作对AI领域“原住民”AI企业们可能带来不小冲击。一方面,巨头的高举高打能带来整体行业生态的进步,从而营造更适合AI落地的环境;另一方面,自身更加无可取代的竞争力是什么?最适合的商业模式又是什么?将成为非巨头AI企业需要思考的事情。

当AI落地进入深水区,各路AI玩家正在把技术战车推向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田间地头,一决高下。

「简讯」华为宣布“天罡”5G处理器和5G手机;东芝发布UFS 3.0闪存……

1月24日上午,华为在北京举办了华为5G发布会暨MWC2019预沟通会。华为常务董事、运营BG总裁丁耘在主题演讲时宣布,华为业界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天罡(TIANGANG)芯片”正式推出,在集成度、算力、带宽等方面均取代突破性进步。

而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会上还宣布,正式推出性能最强的5G终端基带芯片Balong5000,支持NSA和SA双架构、支持3G、4G和5G,同时具备能耗更低、延迟更短。

同时,余承东还在发布会上宣布,华为将在即将到来的MWC 2019世界移动大会上发布首款商用5G可折叠手机,搭载自家麒麟980芯片和Balong 5000基带芯片。

此外,麒麟980还可选择独立发布的基带巴龙5000,完整支持5G。

华为表示,麒麟980搭配巴龙5000基带,将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正式商用移动平台。

最近有关GTX 1660 Ti、GTX 1660的传闻接连不断,基本可以坐实它们将是基于Turing架构、砍掉光线追踪和深度学习的精简版,完美替代GTX 1060,继位新一代甜点卡。现在,最确凿的证据来了!

在某AIC显卡厂商的某次会议上,最后的“One More Thing”阶段赫然亮出了“GTX Turing”,并配图某显卡的局部图,上边公然显示着“GTX 1660”。

消息人士同时曝料,GTX 1660 Ti会在2月份发布,价格初定2399元。GTX 1660则会在3月份跟进,价格待定。

从目前消息看,GTX 1660 Ti会采用12nm TU116核心,1536个流处理器,没有RTX光追单元和Tensor计算单元,搭配192-bit 6GB GDDR5显存,频率6GHz。

GTX 1660则是一个精简版,流处理器或减至1280个,核心频率1530-1785MHz,显存搭配192-bit 6GB GDDR5,频率4GHz。

三星在今年2月有两场大型发布活动,分别是2月20日(北京时间2月21日凌晨3点)的Galaxy Unpacked和2月25日MWC开幕展。从目前掌握的消息来看,S10系列发布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1月24日,疑似三星Galaxy S10的真机谍照现身网络,从亮屏效果来看,配合曲面设计,正面视角下的左右黑边非常之窄,顶部额头和下巴也比S9时代更进一步。另一个细节是,界面中出现了三星开发的区块链商店应用。

当然,最显著的元素还要数嵌入屏幕右上角的前置摄像头,据说比A8s的黑瞳开孔要小。

细节方面,还可以注意到左侧的一体式音量按键,Bixby语音键,右侧的电源按键等。目前手机预装的是One UI系统,状态栏针对屏内开孔也做了适配。

此前evleaks分享的戴壳渲染图显示,S10系列共三款,其中S10E为侧面电源键指纹、后置平行双摄,而S10/S10 Plus(或定名S10 Pro)则是超声波屏幕指纹、后置平行三摄(1600万广角+1200万可变光圈+1300万长焦),另外心率监测模块似乎也重新回归。

今年的智能手机除了5G、AI这两个大热点之外,在性能上还会再进一步,内存会升级到LPDDR5标准,闪存也会有UFS 3.0新一代标准,该规范去年初就制定完成了,此前爆料称三星的Galaxy S10手机就会用上自家的UFS 3.0闪存。至于其他厂商,那就要依靠东芝等NAND厂商了,日前东芝就首发了UFS 3.0闪存。

东芝的UFS 3.0闪存采用了自家BiCS 4技术的96层堆栈3D TLC闪存,标准11.5x13mm封装,容量128GB、256GB及512GB,不过后两种容量暂时还没出样,现在只有128GB版出样给客户了。

性能方面,东芝没有透露具体的指标,只说比UFS 2.1闪存的读写速度提升了70%、80%,找了下东芝官网,东芝此前发布的了64层堆栈的UFS 2.1闪存的读取速度可达900MB/s,写入为180MB/s,按照这个数据来看UFS 3.0的读取速度约为1.5GB/s,写入速度324MB/s,这个速度跟一些低端NVMe硬盘的性能有得一拼了。

2018已经结束,云存储服务商Blackblaze发布了去年机械硬盘可靠性报告。去年一年,纳入统计的硬盘数量总计104778块(总容量750PB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这10万多块硬盘的年化故障率减少到了1.25%,是近三年最低。不过,故障盘的绝对数量比较高,达到了1222块。总的而言,如今硬盘的耐用性可以说提高了。

具体到品牌型号方面,统计中共包含西数(含HGST昱科)、希捷和东芝三大家的15款型号。仅从绝对的年化故障率来看,最高的是东芝的14TB硬盘MG07ACA14TA,1205块坏了9块。

而故障率最低的还是东芝,5TB的MD04ABA500V在统计期内,45块都完好无损。此外,希捷和西数都有超过2%故障率的型号,对比下,倒是HGST昱科整体最稳。

时间跨度如果更长点,即追溯到2013年4月开始,整体故障率最高的型号是西数6TB WD60EFRX,最低的昱科12TB。

早在2016年,谷歌秘密研发Fuchsia操作系统的线索就首次曝光。虽然谷歌尚未正式承认该项目,可其轮廓已经渐趋明朗,简单来说,Fuchsia OS是一套可运行在手机、平板甚至是PC上的跨平台系统,放弃Linux内核,而是基于Zircon微核,采用Flutter引擎+Dart语言编写。

一直有消息称,2020~2021年将是Fuchsia OS最终亮相的时间节点,看来,谷歌正紧张地推动着。

据外媒报道,谷歌已经聘请了有着14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Bill Stevenson来操盘Fuchsia,目标是推向成熟市场。

看来,Android、Chrome OS要在Fuchsia OS时代被双双取代。

区块链余承东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余家伟 区块链、区块链余承东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区块链余承东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